以前聽別人說台南是文化古都時總不以為然,古是古,文化在哪裡?台南做為台灣最早開發的地方,大概在中學時稍微認真上過歷史課的人都背得出來那大大小小的古蹟名勝吧:鄭氏治台留下的孔廟(天啊在台南市讀了三年書我都沒進去過)、紅毛荷蘭人的普羅民遮城赤崁樓、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億載金城(都擠滿了觀光客)、時代近一點日本人建的台南火車站和前台南市政府,現在的台灣文學館......。那是以前的事了,去聖悠遠,寶變為石,屬於現代的文化在哪裡?看著北門路、中山路和火車站裡亂糟糟的人群,聽著別人亂糟糟的閒扯、搭話,我只想待在一行一行的字裡面,甚麼都別來煩我。
老蘇東坡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你不會曉得,因為你在,除非你離開,到遠一點的地方。到了北部讀書,台南才成為我心中的文化城市,我讀書的地方讓我趕到到真正的荒涼,原因無他:我找不到書店逛。
初到學校,我逢老師學長學姊便問,中壢這附近除了墊腳石金石堂之外有甚麼書店?二手書店?獨立書店?沒有,不知道耶,或者又令人覺得沮喪生得太晚錯過美好年代的「以前還有一兩家但最近都沒看到了。」要命,我本來以為,大學旁邊都該有種書店街之類的所在,沒課的,或有課翹課的老師學生漫步在錯落的書架間,或仔細尋找靈魂的落腳處,或隨意瀏覽,悠閒,但不隨便,每個人總可以在暖色調的燈光中找到準備陪伴他度過這個夜晚的那本書。
大概,那些前輩在書中回憶自己的求學過程時,多少都有「在某書店某書攤發現某影響他深遠書」的段落,讓我不知不覺有了這樣的印象。
原來不是這麼一回事(這種事還真多)。 這所中壢大學只有一間校園書局,雖然常有新書上架,但怎能滿足重度閱讀成癮者的胃口?你總是在推開這家書店的玻璃門回到塵囂中後馬上就想再堆開另一家書店沉重厚實的木門。
「你只能當博客來永遠的鑽石會員......」
遊子開始想家。在台南,沒事時我知道我可以去甚麼地方,那些書店,草祭(二手書店,全名草祭水又中心,系把老闆的名字蔡漢忠拆開後而得),墨林(和草祭同一個老闆),珍古(等誤點90分鐘的火車去的地方),敦煌(小時候在那裏讀福爾摩斯),誠品(FOKUS頂樓那間關了以後我鮮少踏進那家百貨公司,而到長榮路誠品我一直忘記該搭0右還是0左 ),若水堂(簡體大陸書中有不少台灣繁體沒有或絕版的好東西),點連成線線成面,我的鄉愁藍調由一排一排安靜棲落書架上的書構成,逛書店,每次回家都該做的事。
p.s.上禮拜回台南,在草祭買到絕版的《波赫士談詩論藝》,心中頓時少了許多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