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年開始看舞台劇,剛好都是看台南人劇團的作品,年初的時候才看k24,幾個月前知道安平小鎮要重演的消息,便早早買好早鳥票還先辦了會員。不過對於安平小鎮的劇情其實沒有太多的了解,看到有這次的講座就報名,也才有機會到老爺行旅(?)。講者是劇本編修的許正平老師,跟台南人劇團的許維睦團長

  一般說到安平可能會聯想到鄭成功,近幾年有居民跟文化工作者自己籌備了南吼音樂季,期望給大家有不同的安平印象。台南人劇團是屬於台南的劇團,但是幾年前重心北移,開始會些聲音說仍然屬於台南嗎?於是進駐321巷藝術聚落,用創作來證明。台南人前身是華燈劇團,一開始就是表演跟自己切身的戲劇作品。說到台南人的戲會想到有三種路線,經典作品的台語改編、新銳導演作品以及蔡柏璋作品,初版的安平小鎮則是三者都是,是一部從台南出發的作品。

  距離首演已經三年時間,當年會有安平小鎮,是因為台南市文化中心的館慶的邀請。關於安平的作品可能會直接聯想到安平追想曲,但這樣就沒什麼特別之處了。後來發現可以從懷爾德的小鎮的改編,改編成安平小鎮,或許是個更能貼近人的故事。安平是知名的觀光勝地,但是除了觀光,還有許多屬於安平的風貌是沒被我們忽略的,像是建築就有「安平式」,因為靠海所以用蚵灰與咕咾石作原料。團長維睦是安平人,安平小鎮就是取材自他的生活記憶,他認為安平是曲折的,無論是街道或是歷史。為了讓戲劇更貼近現實,正平與演員們跟著維睦到安平做田野調查、尋找安平的味道,這是台南人的返鄉之旅。

  關於原著美國劇作家懷爾德的Our Town,劇本編修的許正平認為有下面的特色。小鎮是虛構的地方,舞台上有對著觀眾的敘述及舞台總監的角色,是一個很「假」的作品。故事沒有用衝突、懸念來推動情節,而是用情境、氛圍。他認為劇本採用史詩劇場的疏離效果,打破幻覺,讓觀眾產生情感效果,期望可回到生活的本質、省思生命的意義。

  小鎮的劇本也被果陀劇團改編為淡水小鎮,是經典作品。關於兩個小鎮的差別,他們認為安平小鎮具有體驗式的真實,不只是傳達也有批判,也保留了一些不整齊的聲音,像是小鎮畸人。而過去真的都很美好嗎,安平小鎮設定在1975至87年的安平,雖然是因為許正平是那年出身,但也存在族群問題與政治壓力。許正平是新化人,他說小時候學校去安平郊遊,他覺得當時的安平還比新化不熱鬧。

  之後維睦帶來安平的老照片跟我們分享,像是延平老街、輕便車、安平式的單伸手、小碼頭(家庭必備,據說可以從停在自己的船跳到別人家碼頭的船上)、安平國中的舊鐵橋(上學要過橋,橋是活動式的,遲到就無法過橋了)。而這些東西,我們習以為常的變化下,就理所當然的消失了,希望能夠留住些什麼。

  最後許正平跟介紹安平小鎮有什麼特色:多媒體與角色獨白、極簡風的舞台、老照片的真實與劇場的虛擬建構、地方誌與大歷史的對照、李維睦演李維睦。

  雖然是月初的講座,不過我月底才打好筆記,有很多部分都沒記到。明天就要進場看戲有點期待,票都還有,期望可以一起看戲喔(我拉全家人一起買票了,雖然是不同天的場,揪咪)。

[11.07]補一下當天的心得
  期待已久的安平小鎮,坐在第一排的旁邊位置,情緒進去又出來又進去,第二幕後面莫名大哭,然後第三幕繼續哭(是多愛哭?)。用台南人之友換了節目單,節目單很美值得蒐藏。劇本分作三幕,呈現日常、愛情、生死,安平小鎮很大的心力在第一幕上,重現安平的生活風貌就佔了一半的時間,可是到了第三幕就覺得有點跳躍了。原著的設計應該是要讓觀眾對一個虛構的小鎮產生真實感,然後到了第三幕時狠狠打破讓你痛心,迫使觀眾反思自己的真實生活;不過改編劇本反而是強調真實地點的歷史重現,再搭配上虛構人物的生命故事,但這樣到第三幕的時候虛構人物的驟離反而被真實的時間綁住了,有一種靈肉分離的突兀感。整體而言我還是相當喜歡安平小鎮了,Solo Date明年一月要到台中跟台南演出,考慮來買票了,但是在新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碳水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